安全與文明,是人類生存、發展、進化的基石。
而交通,是人類交流,形成社區、社會的基礎設施,為生產、生活,提供了人與人、人與物質、物質與物質連接的基礎紐帶。
城市交通,伴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對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變革,蓬勃發展。航海、公路、鐵路、航空,各種交通設施和工具越來越步入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Z典型的就是高鐵、新能源汽車、無人自動駕駛等技術的突飛猛進發展。
和城市居民日常接觸Z多的,是公路交通里,各個路口交叉,形成的人行橫道,或俗稱斑馬線。而有著白色標線的斑馬線的歷史,則Z早見諸于1950年代的英國街頭。
我們一起來回顧下斑馬線發展的前世今生。
我們現今見到的路口斑馬線,都是國際上標準、規范化的人行橫道,俗稱斑馬線。
斑馬線,也稱人行橫道,指的是在車行道上用
斑馬線等標線
或其他方法
標示的規定行人橫穿車道的步行范圍。
是防止車輛快速行駛時傷及行人而在車行道上標線指定需減速讓行人過街的地方。
中文名 人行橫道 外文名 Pedestrian crossing
又 名 斑馬線 功 能 防止車輛快速行駛時傷及行人
標線方式 條紋式(或稱斑馬紋式)人行橫道線、平行式人行橫道線
國家標準 2009年10月1日起實施的公路交通標志和標線設置規范JTG D82-2009 對人行橫道線(斑馬線)做了規定。
1.長度:斑馬線基本長度為3米--5米
2.寬度:應該橫跨人行道外的道路斑馬線,每條寬度在45或60厘米,
斑馬線的寬度還可以根據行人數量以1米為一級予以加寬,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馬線越寬。
3.間隔:在一段路上,斑馬線的設置間隔一般為150至500米,較為合理的設置間隔為350至400米,
也就是說,在城市中,Z好每隔350至400米就設置一段斑馬線,便于行人通行。
4.剛性設置處:學校、幼兒園、醫院、養老院門前的道路沒有行人過街設施的,
應當施劃人行橫道線,設置提示標 志。
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道,應當按照規劃設置盲道。
以古羅馬龐貝城的“跳石”為雛形
在古羅馬時代,意大利龐貝市由于車、馬的混行,導致交通擁擠和堵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在接近馬路口的地方,橫切起一塊“凸出路面的石頭”,也就是跳石,供行人穿越馬路,而且馬車的輪子也可以在跳石兩側通過,相互不影響。
1950年代開始,出現在英國
19世紀,汽車逐漸代替了馬車,跳石就成了障礙,因此就衍生出了潔白、醒目的“斑馬線”,保障了人們出行的安全通道,而且提醒司機要“減速慢行”、“禮讓行人”。
斑馬線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的標志性景觀。它折射著人與車的通行關系,也是城市運轉的一幅經典圖像。
斑馬線交通安全與公共文明
行人過馬路,機動車不減速、不停車、按喇叭催促,怎么安然通過?人行道亮紅燈,機動車正常行駛,路人扎堆穿行、人車混行,如何保障安全?
敬畏規則、尊重他者、完善制度,讓交通安全與公共文明真正統一起來。斑馬線前的文明考題,值得每一位交通參與者深思。
斑馬線上的禮與讓,是人與車的互相
雖然絕大多數人都知道斑馬線引導行人安全通過馬路、警示車輛減速緩行,但在我們身邊,道路上的“速度與激情”仍經常上演,成為交通管理與城市治理的現實難題。
行人、非機動車斑馬線通行規定
對于機動車來說,看到斑馬線就要自動減速緩行或停下,車讓人,讓行人先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七十條:
1.“駕駛自行車、電動自行車、三輪車在路段上
橫過機動車道,應當下車推行,有人行橫道或者行人過街設施的,應當從人行橫道或者行人過街設施通過;
2.行人,通過路口或者橫過道路,應當走人行橫道或者過街設施;
3.通過有交通信號燈的人行橫道,應當按照交通信號燈指示通行;
4.通過沒有交通信號燈、人行橫道的路口,或者在沒有過街設施的路段橫過道路,應當在確認安全后通過。
5.避免盲目退后:人行橫道綠燈亮時,準許行人通過人行橫道;
紅燈亮時,禁止行人進入人行橫道,但是已經進入人行橫道的,可以繼續通過或者在道路中心線處停留等候;
6.紅燈或無紅綠燈路口斑馬線上有車通行時,在行人等待區等候通行,不要離路邊太近,避免發生碰撞事故;
7.行人、乘車人、非機動車駕駛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關于道路通行規定的,處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
以下罰款;非機動車駕駛人拒絕接受罰款處罰的,可以扣留其非機動車?!薄?/code>
城市交通如同一個生態系統,需要車輛和行人共同維護;禮讓則是一種價值導向,需要“車讓人”與“人讓車”合二為一。每個人過馬路都希望機動車停一停、等一等,同樣,駕駛員和乘客也希望行人按交規走好自己的路。既遵守交通規則,又彼此真誠尊重,才能為城市空間書寫文明。更深的說,道路文明并非簡單的通行與避讓,而是法律約束、技術保障、行人與車輛自覺管理的有效結合,應建立在遵守規則、互相禮讓、步行者優先的共同基礎之上。維護城市良性運行,尤其需要多措并行、強化落實,在管理方面追求科學化、精細化。
俗話說,禮讓禮讓,人車無恙。敬畏規則、尊重他者、完善制度,我們的社會一定能在禮讓中通過文明的一個個路口。
智慧斑馬線的功用
智慧斑馬線,是通過一整套智能軟硬件,通過感知識別斑馬線上行人車輛通行情況,依據當前路口交通治理的規則策略,自動化地通過智能控制、反饋設施設備提前警示車輛和行人,確保路口通行的安全與順暢,并能依據通行人車流時間、結構、數量、天氣環境等歷史數據,自動地調整路口通行調度策略,并與后端的分析平臺聯動,為路段、區域的交通治理,提供基于數據的決策輔助。
在斑馬線上人、非機動車、機動車都需要通過路口時,提前實時動態地警示各方交通參與者。
提前警示司機:500米遠外,警示燈亮燈+路旁警示屏通過聲、光、視通知,提前了解前方有斑馬線,且有人通行,提前減速;
提前警示行人、非機動車:過馬路提醒紅綠燈,聲光實時提前警示,斑馬線車道上有開近的車輛,若已在斑馬線上,需盡快通過
與紅綠燈聯動,多一道路面聲光警醒方式:通過與紅綠燈聯動的地埋紅綠燈,為低頭族更好的過街提醒輔助。
行人過街按鈕:按下按鈕,則人行綠燈亮,地面燈警示,行人可在限定的時間內過街,之后轉紅燈
在沒有紅綠燈燈控的路口,提供行人過街便利的手段、措施
智能調度:根據等候區等待的行人、非機動車數量,到限定閾值時,或者根據路口斑馬線上通行和等候的車流量、人流量綜合判斷,智能配時,通過聲光提醒,放行行人,指定的過街時間后,則聲光提醒停止通過
有人在斑馬線通行時,提前警示車輛和行人,注意通行安全
后端數據分析,做斑馬線上的交通大腦
為路段、區域當前通行提供基于數據的通行調度決策輔助
為交管提供當前交通現狀下的路口通行模型評估,并根據歷史數據,作出交通治理的決策建議
深圳雅果VI:看起來像AI兩個字,右邊有敏銳的眼睛時刻警醒,雅果來源于古希臘神話守護之神Argus
碼上咨詢、極速獲得代理
掃碼關注雅果官方頭條號